旗袍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服饰?
原来,满族入主中原后,实行的是八旗制度,凡编入旗籍者,都被称为“旗人”。旗人所穿之袍被统称为“旗袍”,包括朝袍、蟒袍和常服袍等。后来则将妇女的家居之袍称之为“旗袍”,“旗袍”就成了专用名称。
旗袍最初造型是宽腰直筒式,袍长及于足面,还有同样宽大的袖子,穿起来并没有多少美感。当时的旗袍,面料多为绸缎,袍面锈满花纹,袍领、袖、襟、裾等处添加许多精美而繁缛的镶滚装饰。其后,又发展出了“十八镶”的装饰手法,即镶上18道边才算是最美。
为描述当时旗袍的繁琐做工,张爱玲在《更衣记》里这样写道:“这样不停地另生枝节,放态,不讲理,在不相干的事物上浪费了了精力,正是中国有闲阶级一贯的态度。惟有世上最清闲的国家里最闲的人,方才能够领略到这些细节的妙处。制造一百种相仿而不犯重的图案,固然需要艺术与时间:
欣赏它,也同样烦难。”
在汉族妇女中,旗袍的大规模盛行,并非发生在高压政令下的满清王朝,而是辛亥革命以后的民国。当时中西方文化相互渗透,传播“西学”的热潮对民族传统服饰的改进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西方服饰文化得以在我国传播。
二十年代,国民政府颁布了《制服条例》,规定了主要礼服和公服。上海等大城市的青年男子开始穿着西服、中山装;女子旗袍开始借鉴西方服饰中的长处加以改良,变成了上下连属一体,不带任何不必要的带、袢、袋等附件装饰;由昔日的宽大渐趋于瘦长合身,使得穿着之人曲线鲜明,并勾勒出沉静含蓄的秀美身姿;同时,两旁开襟便于行走。
中国女子下半身常觉稍短,穿旗袍可以增加形体修长感,配上中高跟鞋,抬升人体重心,再一挺胸收腹,可立显袅娜之态,充分体现端庄、典雅、温婉的中国气质,展示出东方女性体态的娇美和玲珑的曲线。从此,旗袍成为中国妇女最时髦的服装。随后,根据流行时尚和创新,旗袍的改进也愈加频繁。
三十年代以后,先是崇尚高领,后来又流行低领,低到无可再低时,索性将领子取消了;袖子时而长过手腕,时而短及露肘;两边开衩开得很高,腰身变得极窄,进一步显示出女性的体型曲线。
当时,从不同的款式,也能看出穿着者的来历和背景。垫肩双襟绢花装袖旗袍,衣长较短,较为通俗,多为一般大众妇女穿着;无袖紧身前开衩旗袍衣身较长,比较适体,多为思想比较解放的妇女穿着;织锦缎无袖双襟旗袍,衣长可长可短,上乘高贵,多为富裕人家的妇女穿着。
而且,当时的旗袍开襟都用暗扣,外表用花扣装饰,所采用的图案多为龙、凤、孔雀、福、寿、喜、吉祥等图案,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来体现东方女性服饰的艺术美。
到了四十年代,旗袍逐渐去掉袖子,长可及地,短时至膝;省去繁琐装饰,变得更加轻便;不仅腰身的线条曲柔奇美,而且衣领和袖子等均有变化,如夏季无袖,简洁流畅;秋季紧袖,适当缩短袍长,显得轻便得体。
五十年代以后,广大的劳动妇女渐渐地以上衣下裤的装束替换了旗袍,那会儿只是在一些重大喜庆日子和外事活动时还能看到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旗袍的出现。到了六十年代中期,旗袍被斥为“四旧”而被彻底否定,举国上下出现了由于政治运动的影响,男男女女皆穿绿装的大流行。直到八十年代,我们才又看到旗袍偶然在街头闪过。
现如今,旗袍的款式和花样也随之变得越来越繁复绚丽。在保留了旗袍的结构严谨、线条流畅的特点上,工艺上采用收肩、饰花、穿珠片、刺绣等手法,加强了肌理效果;采用琵琶襟、如意襟、低襟、高领、低领、无领等,同时又把绘画等艺术作为旗袍装饰的手段。那些画有花、鸟、尤其是京剧脸谱等图案的旗袍,风格典雅,富有韵味,惹人喜爱,成为国际服装舞台上的时尚新秀。
旗袍可视为国粹,它的变化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服装文化发展的缩影。同时,它也是中西文化“合璧”的一个典范,在保持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吸纳了西方服装文化的精髓。
今天,海内外有华人参与的宴会、颁奖、宣传等活动上,你都能看到旗袍的影子。更为喜人的是,旗袍已由生活常服上升为礼服。中国的“第一夫人”彭丽媛在多次国事访问中,身着旗袍,让世界耳目一新,让旗袍成为了民族服装的国际典范。